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> > 行业动态

返回列表
Micro-CT动态观察骨质疏松骨折的愈合
发表时间:2019-02-13     阅读次数:794     字体:【

【摘要】

目的:通过Micro-CT探讨骨质疏松大鼠股骨干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体积、骨矿物密度、骨小梁结构等的动态变化规律。

方法:将清洁级4月龄雌性Wistar大鼠40只,体重300 g±20 g,行双侧卵巢切除术(OVX),3个月后形成骨质疏松模型。进行股骨干中段骨折造模,髓内钉固定。骨折固定术后,分别于术后4周,6周,8周,12周进行骨折端显微CT观察,并进行骨结构和骨矿物密度(BMD)的定量分析。术后12周取材进行组织学观察。

结果:骨质疏松大鼠骨折后8周骨折区骨痂总体积(Total Volume,TV)、骨痂中高矿化组织出现下降趋势,但无统计学差异。骨组织占骨痂总体积的比率(Bone Volume Fraction,BVF)随时间点有明显上升趋势,且12周后显著大于4周。骨痂中总体矿物密度(Bone Mineral Density,BMD),12周明显高于4周。矿化组织自身的密度(TissueMineral Density,TMD),12周高于4周,8周于6周比较,均有显著性差异。骨小梁厚度(Tb.Th)和骨小梁间隙(Tb.SP),12周与4周、6周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,且Tb.SP在12周出现下降,12周时改建塑型基本完成。组织学观察显示,术后12周,骨折断端板层骨改建形成骨小梁,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。

结论:对于骨质疏松骨折大鼠早期,Micro-CT分析显示骨痂数量因损伤而增加,但软骨性骨痂至骨痂演变过程较慢。骨折后期,矿化诱导新骨生成,且骨折大鼠在12周基本完成矿化,从而促进骨折修复。

【作者单位】: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 山西医科大学

《中国骨质疏松杂志》2013年03期

 
上一篇:Micro-CT和力学测试观察环磷酰胺诱导大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时效特点
下一篇:Micro CT应用领域
返回顶部

沪公网安备 31011202009228号

×

在线客服

服务时间
08:00-20:00(周一到周日)